花蓮三週年

來花蓮工作滿三年了。今年台灣本土疫情正式爆發,對工作和生活產生了一些影響。

(前情回顧:兩週年一週年


工作

今年開始有身體變差的感覺(還沒確診過,應該不是 long COVID),作息也變得不那麼健康,無法早起,上班時間也往後延。莫非是一種工作倦怠?也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快速的在做 angio 和打報告之間切換,時常做完一個 case 回辦公室後,會癱在椅子上喘個半天。同一個工作做二到三年是一個門檻嗎?

就業務量而已,報告量因為科裡補了新醫師,加上倦怠感也不想多打報告把一些時段分出去,下降了不少,angio 總 case 量和去年差不多,但其實做 angio 的 C/P 值其實不高,加上體能下滑的因素,反而覺得工作更累,有時候甚至懷念起以前只要坐在電腦前面打報告,也不用帶 intern/PGY 的悠閒生活。收入當然也下降了,但又沒辦法像剛來的那一年這樣拼,面對即將到來的房貸壓力,其實有點無能為力。

說到今年科裡來了新的醫師,其實當年第一次離開訓練醫院就體認到,職場就是這麼殘酷,不會有老師義務熱心的教你,都要靠自己,所以一開始選一個好的教學醫院還蠻重要的,真正進到職場,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。

Body / neuro 分 team 也已經一年多,幾乎都快要忘了 neuro 的報告要怎麼打了。現在看到難的 neuro 報告,已經不想花時間研究鑑別診斷,就直接轉走比較省時省力。我想,就目前的能力狀態,要回到其他不分科的醫院,可能會有不短的陣痛期。

Intervention 的部份,做過比較特別的 case 有:

  • 不怎麼成功的 BRTO
  • 先做 IVP 後再 Fluoro-guide PCN
  • HAIC port 開始使用 ProGlide 止血器會讓最後一步驟輕鬆很多
  • 嘗試在 RFA 時做 hydrodissection 以免傷到腸子

  • 試了一個 transgastric pancreas biopsy
  • 做了來花蓮後第一個 retrograde double J revision

生活

疫情最人心惶惶的那陣子比較閒,加上不敢內用,所以開始嘗試自己在家煮東西吃,一開始還覺得蠻有趣的,味道OK,也沒吃出什麼問題,但就是很花時間,如果稍微 delay 下班,去買菜,回家備料、煮、吃完、洗鍋子,大概就晚上九點了,實在太耗時間,後來疫情平緩後,又改回外食生活了。

比較特別的是去考了大型重機駕照,也買自己第一台紅牌重機,也算是個在快速道路上騎過兩輪的人了。

花了不少時間在剪輯和拍攝影片,大部份是之前旅遊的 vlog,隱私原因就不公開,有一些是在練習影片合成的技巧:

入手了一台 360 相機,蠻有趣的,可以拍出像是有人近距離幫你拍照的感覺(如下圖),有種和當初剛拿到空拍機時看到前所未見視角的衝擊。

補足廣角、標準、望遠三支 Sony 變焦鏡頭,名目上是說要拍小朋友運動時的照片啦!

電腦幾乎沒什麼玩了,只做了一個可以幫我快速點線上課程表單的 script,還有年底因應 Twitter 搬家潮而自架的 microblog


小朋友上小學了,當初決定去花蓮工作的停損點其實就是這個時候,遠距工作對家庭生活還是有影響,而今年自身的狀況的確是有比較差一點,老實說一直有在考慮回北部工作的可能性,但自身的體力能力不斷下降,現在要能找到在台北且待遇和性質差不多的工作機會應該很難,有種不得不留著的無奈,更糟是如果未來持續退化,連現有的工作的做不下去,真的就慘了。

最近在看亞馬遜貝佐斯的書,他在給股東信的結尾喜歡說「每一天都是第一天」,用來勉勵自己,要持續努力和進步。三年後的我,的確還是像在過第一天,paper 永遠生不出來的那一天。


One Comments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