匠心獨具 – 名琴的迷思

匠心獨具

小提琴是我第一個真心喜愛的樂器,自從聽過它的聲音,看過演奏家的優雅身段,內心就深受吸引,它也成為我第一個主動學習的樂器。上過幾堂課後,對這個樂器的構造只有一點概念,但慢慢可以欣賞背板虎紋、F 孔線條、琴頭螺旋彎曲之美,甚至曾幻想過做一把自己的琴,不過一切的欣賞基本上出於直覺,並沒有太多基礎知識在理頭。

前幾年就曾經看過書店裡有精美的小提琴書籍,包括名琴的歷史等等資料,但價格不菲,難以讓我像購買電子產品般豪邁的出手,而兩個月前逛誠品時,意外發現這本「匠心獨具-史特拉第瓦里與琴的傳奇故事」,雖然多是文字為主,但價格可以接受,當場便帶了回家。

書一開始介紹了史特拉第瓦里的發跡,大時代對他以及他的作品對整個樂壇的影響,後來一一介紹了幾把琴,追尋它們如何數度被轉手及流落何方。

裡面最吸引我的不是這些琴的故事,而是書本的最後章節,討論大家一直膜拜、嶄新而原始的「彌賽亞」的真偽。大家一直在追求好琴,這是人之常情,如果可以,我當然也希望擁有一把具有優美音色的琴,而大家的主觀感受落到了史氏琴身上,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,當血統純正成為最高標準後,各式各樣的偽造、私加標籤,隨著年代的進展,琴擁有者、貿易者的不注意,可能就此成了謎,再也分不清真偽。這把大家崇拜的彌賽亞,或許經過各式各樣科學鑑定,的確是把最接近原始的史氏琴,但作者提出「偉大的、經典的小提琴總有消磨殆盡的一天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新的史特拉第瓦里。」才是真正的重點,也打破我過去對古(老)琴的迷思。

我的琴是 1991 年的德國琴,聽到其他學琴的小朋友有 18xx 年、17xx 年份的琴時,總是羨慕不已,當然他們的音色也的確比較好些。我一直以為琴越老越有價值,音色也越美,但其實我看到的只有木頭成熟度、穩定度,隨著演奏次數逐漸提昇,卻忽略了人為的耗損,保存終有期限

隨著興趣的轉變,拿出琴盒的機會已大幅下降,以前幻想著琴拉到老,還可當成傳家之寶,或許在這之前,得先避免它受潮蟲蛀的問題吧!而就算常保如新,沒有共鳴的軀殼,又怎可能有靈魂進駐?

2007.06.20 (補)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