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友友大提琴獨奏會:一場震撼人心的現場體驗

當搶票通道一開放,我便緊張地衝上前,希望能搶到一個能稍近距離觀看馬友友演奏的位置。由於負擔不起正前方第一排的票價,最終選擇了二樓四排三十號,票價兩千八百元。這個位置雖然有些偏側,但仍在可接受範圍內。儘管聲音不是直接迎面而來,但音量充足,強弱變化也清晰可聞。

我曾無數次聆聽馬友友錄製的巴哈大提琴組曲CD,但音樂會現場的感受截然不同。現場演奏的強弱、速度與情感變化更為顯著,這或許就是所謂「人來瘋型」演奏家的魅力吧!雖然現場演奏無法像CD般臻於完美,偶爾會聽到細微的雜音,但整體而言仍舊非常出色,這正是聆聽現場演出的迷人之處。

今天的我特別留意馬友友的右手,果然,運弓才是控制音色的關鍵。他的運弓方式與我的教本差異頗大,許多我習慣使用下弓的地方他都改用上弓,並且大量運用連弓;和弦部分則會拆弓演奏,這對換弓的流暢度是極大的考驗。他的弓法似乎非常合理,充分考慮了音樂的斷句與節奏,若沒有老師指導,單靠自己揣摩恐怕會非常困難。

他琴聲的音色確實優美,高音不尖銳,低音渾厚,而且換弦之間的音色落差不大。查閱節目冊得知他目前擁有四把琴,不知今日使用的是哪一把?

這應歸功於琴本身的優良品質,加上精湛的運弓功力,低音弦一拉即有反應,不像我會有輕微延遲。輕柔演奏時,聲音也不會虛浮,弱音卻依然紮實有力。

選曲方面,除了巴哈的第一、第三、第五號大提琴組曲,還包括三首我較不熟悉的獨奏作品:趙季平的《草原之夏》、瑟宮的《稍快板》以及克倫姆的《大提琴獨奏奏鳴曲》。我心中最理想的曲目當然是巴哈大提琴組曲全集一到六號,如果必須選擇三首,我會選第一、第五、第六號。由於演出前忘了預習,導致另外三首沒有足夠時間聽熟,因此未能充分領略其細節,實屬可惜。《草原之夏》是模仿馬頭琴的蒙古音樂,因此較容易入門;瑟宮的作品是土耳其音樂,音階獨特,也還能接受;然而克倫姆的現代音樂我確實無法欣賞,不過這首曲子炫技性最高,所以觀賞起來依然津津有味。

巴哈第一號組曲的表現與我預期相符;第五號組曲原本以為會是調弦版本,結果卻是不調弦版本,有些遺憾,本來期待能感受調弦帶來的特殊和聲效果。然而這樣安排也合情合理,現場調音耗時,攜帶兩把琴也不便,這或許也暗示著我應該先練習不調弦的版本。第三號組曲的速度比預期快,給我一種趕場的感覺,不知道是否因為作為最後一首,且時間已晚的緣故。

馬友友上台的風格也相當獨特,行禮入座後便迅速開始演奏第一首曲子,一般演奏家多少會調音或試試手感。而且,第一首《草原之夏》與巴哈第一號組曲之間沒有任何停頓。演出前特別廣播提示觀眾需等他起立後再鼓掌,想必就是為了營造這種一氣呵成的效果吧!然而,巴哈第一號結束後,觀眾還是直接鼓掌了,他也只好起身行禮,否則說不定他原打算一次演完上半場的四首曲子?不過,下半場的兩首曲子之間就沒有繼續連貫演奏了。

安可曲只有一首,是改編自新世界交響曲那段著名的旋律,我原本還以為他會再演奏一次巴哈第一號組曲的前奏曲呢。

這場在颱風夜欣賞馬友友的演出,完成了一個我長久以來的小小心願。

相關連結:

今日相片:


Leave a Reply